各位刚入行的兄弟肯定遇到过这个难题——市面上号称能做RGB灯珠的厂家一抓一大把,价格从每颗8毛到8块都有。去年我在中山古镇灯具城转悠,光是打着”三合一灯珠”招牌的商铺就占了半条街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了说,?这行当里真正有料的厂家到底藏在哪里。
国内厂家的三重境界
要说国产RGB灯珠三巨头,?三安光电、华灿光电、兆驰节能这三家的江湖地位暂时无人能撼。但这里有个门道:三安主攻车规级芯片,华灿在舞台灯光领域吃下四成份额,兆驰的拿手戏是智能家居集成方案。
去年深圳光博会我亲眼见过华灿的样品展示,他们家的1616封装灯珠能做到0.15mm的混光距离,这精度足够让投影仪厂家流口水。不过要提醒新手,别光看参数表上的亮度值,?色坐标一致性才是考验厂家真功夫的硬指标。
国际大厂的隐形战场
欧司朗和科锐的RGB灯珠你可能很少在淘宝见到,但去奔驰4S店拆个车灯,或者扒开迪士尼乐园的景观照明设备,保准能找到这两家的logo。?科锐的J系列灯珠有个绝活——能在-40℃到125℃环境稳定工作,这技术国内还没哪家能完全复刻。
不过国际厂也有软肋,去年帮朋友公司采购时发现,?日亚化学的交付周期动不动就要三个月起。现在国产灯珠的交期普遍压缩到15天以内,这对急着出货的厂家来说就是生死线。
选厂防坑指南
刚入行的小白最容易栽在这三个坑里:
- 迷信”进口芯片”宣传语(其实八成是台湾封装的二手晶圆)
- 忽视光电转换效率这个隐形参数(直接影响灯具散热设计)
- 盲目追求高显指(RGB混光方案本身就会损失15%的显色能力)
上个月我去佛山拜访了个做了二十年灯珠的老法师,他车间里摆着二十多台不同年代的光谱分析仪。老爷子有句话说得在理:”看厂家实力别看他仓库有多大,要看他实验室仪器有多旧——舍得在检测设备上砸钱的才是真玩家。”
说到最后,个人觉得这个行业正在经历洗牌。去年木林森突然杀入RGB市场,直接把中端产品价格砍掉三成。照这个趋势发展,未来能活下来的要么是有独家封装技术的硬核玩家,要么是能把混光算法玩出花样的方案商。咱们选供应商时得把眼光放长远,别为了省两毛钱单价,最后赔进去三倍的售后成本。